北外有音乐学院吗?
北外在海淀校区的,叫做国际商学院;在通州校区有个国际交流中心(原称北外三校),里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负责教西方古典音乐和钢琴等课程,老师都是中央院附中、上戏附中学出来的,水平都很高,毕业生基本都去了各大名校(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复旦交大中山等等)的艺术学院继续深造。
这个音乐教研室原来隶属于北外外语系,后来从外语系独立出来,成立了一个新的院系——西语系(因为西方古典乐多用西语记谱),主任是著名翻译家叶廷园教授。我上学的时候(96-98年),叶老已经退休了,由他的学生任系主任。 我读本科时,这个西语系只有两个专业,一个是德语,一个是法语,我读的是德语,所以跟音乐系的同学不是很熟悉,只知道他们班有两个很漂亮的师姐,一个叫王丹莉,另一个叫刘畅,都是学作曲的,尤其王丹莉,人长得非常漂亮,而且身材特别好,当时我们男生都特别喜欢欣赏王丹莉老师的作品。
王丹莉老师的作品风格跟谭盾类似,都是那种非常古典的音乐,我记得97年或者98年全国“华罗庚数学杯”颁奖典礼上的演出就是由她指挥的一个大型交响乐,那个剧院特别大,现场几百人,乐队规模也很大,我记得好像有一百多人,当时我作为一个学德语的混在法语系里坐在看台上面,依然被磅礴气势震撼到不行…… 刘畅老师则比较善于创作通俗一点的作品,我记得98年的迎新晚会是她指挥一个很大的管弦乐团加上合唱队演出了莫扎特风格的《费加罗的婚礼》选段,这个节目很受欢迎,台下掌声雷动。 另外,北外的西语系在当时的国内知名度很高,毕竟有叶廷园这位享誉盛名的翻译界大佬坐镇,同时,北外又是第一个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大一新生进来以后如果不转专业的话,毕业时必须修满150个学分才能毕业,其中公共课30分,专业课120分。
除了专业课以外,其他很多通识类课程都是必修课,比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基础等等,每门课都要修足够的学分才能毕业,这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既让学生有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又提供了选择未来专业的灵活性,我当时很喜欢这种灵活而宽松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