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怎么发达起来的?
先引用一句马特·达蒙在《火星救援》里关于种菜的一段经典台词作为引子,可能更适合描述新西 兰的农业:“你问我如何种菜,我说我不知道,我是地球人!我种的菜多,是因为我的科技手段先进,我有先进的耕作制度、优良品种和先进的技术体系,我能将阳光、水、空气转化为蔬菜。你们为什么不问问硅谷是如何崛起的?” 新西兰是现代意义上的发达国家吗?是的。但它是如何成为发达国家的呢?它没有走欧美日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重化工),而是选择了另一条发展路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双轮驱动。这似乎是新西 兰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密码,也是解释新 西 兰如何拥有极高生活水平的最合理的答案是。
众所周知,战后的西方出现了三大社会问题— 贫困、失业和暴力,而这些问题在新西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过(今天新西兰的基尼系数仍在0.3以上)。1951 年工党执政后大举投入基建,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撑之后的经济发展,而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公路和铁路网。正是这一举措为之后的新西 兰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但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目的,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才是。为此工党政府提出了“公平与繁荣”(Fairness and Prosperity)的口号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框架,而在具体执行时工党政府又分别找到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切入口从而完成了 新西兰从落后向现代化的飞跃。 从1948年到70年代中期,新西兰的城镇人口从26%上升到了77%,城市数量的减少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反映了 新西兰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与此同时,农村的人口不断向外流失,到70年代中后期移民海外的新西兰人有一半以上是农民。
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可以说是和新西 兰工业化齐头并进的双引擎。随着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新西 兰的失业率不断下降,但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也意味着劳动力的供给增加了。为了缓解劳工供给的增加和需求不足给经济运行带来的压力,工党政府一方面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对产业进行扶植和干预。
在70年代以前,新西 兰实行的是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政策,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确实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同时也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70年代开始的以产业政策和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新战略彻底改变了整个经济格局。制造业和建筑业成了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出口商品的补贴和对国内产业的干预也起到了作用。
尽管在70年代新西 兰出现过财政赤字和物价上涨,但在80年代以后,赤字消失,货币供给量和汇率稳定增加,物价水平也回到了正常增长的轨道。